琉璃在唐代佛教中的功用
琉璃在唐代佛教中主要有以下功用:一是充当布施的供养品,用于供养佛、菩萨或寺院的僧众等。这种以物品的布施供养佛、法、僧三宝的行为,其最直接的目的是供养人可以获得相应的功德。供养人又将功德回向给父母或其他亲人,以此来积德修善,死后求得摆脱“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二是庄严佛教净土世界。用琉璃、玛瑙、真珠、砗磲等珍贵物品庄严佛教净土世界的做法,在佛经中的记载比比皆是。其主要作用莫过于凸显净土世界的华丽、雄伟、庄严和尊贵,以此来吸引广大信徒。只有各位信仰者虔诚礼佛、敬佛、修佛,死后方可往极乐世界,获得无穷尽的物质享受。将佛教净土世界与珍宝等精致的装饰联系在一起,能够立刻获得来自各色人等的心理共鸣,在展现庄严、尊贵和荣耀的同时,也进一步表达了供养人和被供养者对丰足物质生活的集体性的渴望[。三是制作成盛装舍利的容器。舍利是佛或大德高僧涅槃时留下的遗物。《法苑珠林》记载舍利有三种,分别是骨舍利(其色白也)、发舍利(其色黑也)和肉舍利(其色赤也)。在佛教中,舍利因为有神圣力量往往成为佛家信徒争相供养的对象,也因此舍利成为佛陀、佛法的象征,地位极其崇高。正因如此,制作盛放舍利的器具也必须用宝贵的材料,正如琉璃宝石一样,其自身就具备了稀有、珍贵而又透明光彻的特质。或许正是用此种珍贵物品盛装舍利,才更能彰显舍利的光辉和独特价值,也更好地证明了信徒对佛、佛法的虔诚和尊敬。
以下将对琉璃在佛教中的三种功用和此种功用所体现的佛教物质理念进行分析。
(一)用琉璃供养佛、菩萨、僧人等 佛教经典常常把“少欲知足”当作修行的基本条件之一,认为“钱、财、宝”等物质是阻碍修行的重要因素。所以,佛教戒律中明确规定禁止寺僧“私蓄金银珠宝”等物。而且,佛教还把“一切皆空”思想作为处理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基本立场,故而有些学者提出佛教物质观的本质即是“一切皆空”。然而,当我们翻阅佛教典籍时,经常见到用琉璃、玛瑙、珊瑚等珍宝布施和供养佛、菩萨、僧人的记载。
如《阿育王经》卷三载:
时阿育王语比丘名一切友,我当施僧十万金及一千金银琉璃罂,于大众中当说我名供养五部僧
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九十八载:
所谓金银、吠琉璃宝、颇胝迦宝、末尼、真珠、杵藏、石藏、螺贝、璧玉、帝青、大青、珊瑚、虎珀……并余种种上妙供具,可持供养甚深般若波罗蜜多及说法师法涌菩萨。
此外,还有用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等制成的器物盛满真珠、珊瑚、摩尼宝珠等各种珠宝布施供养佛、菩萨、圣僧等,以求佛法永住或福田长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二十五云:
菩萨摩诃萨悉能惠施一切器物。所谓:黄金器盛满杂宝,白银器盛众妙宝,琉璃器盛种种宝,玻璃器盛满无量宝庄严具,砗磲器盛赤真珠,码瑙器盛满珊瑚摩尼珠宝,……无量无数种种宝器,盛无量无数种种众宝,或施诸佛,信佛福田不思议故;或施菩萨,知善知识难值遇故;或施圣僧,为令佛法久住世故。
由上所见,佛教并不是完全轻视所有物品的,相反,以琉璃、玛瑙等充当布施的物品,是普遍且喜而乐见的事情。在佛教中,布施是与“功德”紧密联系的,信众通过布施获得功德,并能将功德回报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佛教的功德观和回向观念成功地把控了民众的信仰需求,吸引了大量笃信佛教的信众。同时,具有佛教色彩的物质观念和思维又在佛教教义和经典中得到了强化。《增壹阿含经》详细列出了信徒通过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其文曰:
一者,颜貌豪贵、威神光明;二者,所欲自在、无事不果;三者,若檀越施主生人中者,值富贵家;四者,饶财多宝;五者,言从语用。是谓,师子,檀越有此五功德引入善道。
其中五种功德之第四种“饶财多宝”,直接说明布施的目的即是能够获得更多的物品。
(二)琉璃庄严下的净土世界
何为净土?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净”有“清净、净妙、庄严”的意思;“土”就是“世界、地方”的意思。所以“净土”应该是“清净庄严的世界”。“清净庄严的世界”又是指的哪个世界呢?一般而言,净土是大乘佛教彼岸世界的一种具体表现[14],是诸佛或菩萨等为度化普天大众,以其本愿力所成就的清净庄严、脱离一切烦恼、苦难和垢染、充满欢乐富庶的净佛国土,是相对于世俗众生所居的“秽土”而言。构成佛教净土世界要有两个因素,《说无垢称经疏》载:“圣土有二:一菩萨,二宝方。”[15]第一要素是菩萨,表示有佛法存在,众生能听闻修学佛法;第二要素即是众宝所成的方所,表示器世间清净。丁福保在《佛学大辞典》“珍域”条的解释也佐证了净土是一个珍宝庄严的处所的事实。
珍宝之方域,谓诸佛净土也。天台观经序曰:“虽广示珍域而宗归安养”。
从对“净土”的阐释中,基本可以断定,佛教所称颂的净土世界是一个使佛教信徒向往的、带有珍宝充盈、庄严具足的理想世界。
俗语有云“一佛一净土”。佛教有十方众佛,也就代表着佛教存在无数的净土世界。在大乘佛教经论所提到的众多净土中,影响较大且被时人常常称颂的净土主要有东方妙喜世界阿閦佛净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弥勒菩萨兜率天净土、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净土和《华严经》所论之莲花藏世界等。从佛经关于以上诸净土世界的记载,可以发现这些净土不是简陋严肃的场所,而是充满宝石庄严的乐园。今以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为例,特作说明。
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由琉璃、玛瑙等七宝构成。如《佛说无量寿经》卷上所云:
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玛瑙,合成为地。恢廓旷荡,不可限极,悉相杂厕,转相入间,光赫焜耀,微妙奇丽,清净庄严,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极乐国土中到处充满了以琉璃等七宝构成的庄严的花、树之类的植物。
又其国土,七宝诸树,周满世界。金树、银树、琉璃树、颇梨树、珊瑚树、玛瑙树、砗磲树,或有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此外,极乐净土又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就连池底也是七宝合和而成。
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不仅如此,极乐国土的四边街道也以“金、银、琉璃、颇梨合成”。楼阁也采用“金、
银、琉璃、颇梨、砗磲、赤珠、马瑙而严饰之”。包括精舍、讲堂、宫殿等都是“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17,p271]。其中最令人钦羡的是,往生极乐净土世界中的信徒饮食所用的器具也是用琉璃、珊瑚、琥珀等七宝合成:
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众钵,随意而至。
如此,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通过琉璃等七宝的庄严,构造出了一个极尽华丽而又清心寡欲、自然满足的清净世界,这既符合了佛教一直以来强调“庄严具足”的教义,也吸引了不惜一切代价往生极乐净土世界美好愿望的广大信徒。可以说,琉璃等宝物因其华美的品相、稀缺的特性所构成的独特价值成为佛教极乐国土的重要存在因素。
东方净琉璃药师佛世界是直接以琉璃命名的净土,其地也以琉璃所成。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载: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丈夫、调御士、天人师、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又《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云:
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及彼佛土功德庄严,我于一劫若过一劫说不能尽。然彼佛土纯一清净,无诸欲染亦无女人及三恶趣苦恼之声,以净琉璃而为其地,城阙宫殿及诸廊宇轩窗罗网皆七宝成,亦如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此外,药师佛在行菩萨道时曾发十二誓愿,此十二誓愿所成之净土即是东方净琉璃药师佛的理想国土。其中第二大愿,药师佛希望证得菩提后,身如琉璃,清净明澈,光照万方。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
药师佛以琉璃光喻身,普照三界光明,芸芸众生,受药师佛点化,“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以琉璃等宝石庄严净土世界的现象在佛经中有大量记载,今不再一一列举。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似乎与佛教“少欲知足”“一切皆空”的思想是相违背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佛教强调“少欲知足”和“一切皆空”的空观思想,认为物质是佛教修行的阻碍,抛却物质,专注礼佛,才能修得正果,证得菩提,最终实现涅槃境界。同时,佛教又强调“无常”理念,由于生死富贵,一切归于无常。所以佛教常常劝诫世人疏财供佛,多行布施,布施要依靠充足的物质基础。布施即是为自己、为亲朋好友积功德,布施越多,所获的功德越多,子孙后代获得功德也愈多。对于世人而言,布施一些物品就能造福子孙后代,此等好事,自然是乐而为之,佛教徒亦然。
其次,在佛教经典中更多的不是强调佛的减欲,而是佛的庄严。不管是佛教造像还是佛、菩萨的外表,亦或是上文述及的佛教净土世界,我们看到最多的是用金、银、琉璃、玛瑙等贵重物品庄严佛教的例子。也就是说,对佛教而言,不管是黄金还是琉璃、颇梨等宝石,它们的性质其实是一样的。佛教并没有执著于物质的现象,只是因为世俗的眼光脱离不了他们既有的价值观,所以佛教只好用较通俗的物质观来吸引他们。正如《大智度论》所说:
佛、菩萨相不定,如此中说;随众生所好,可以引导其心者为现。又众生不贵金而贵余色——琉璃、颇梨、金刚等,如是世界人,佛则不现金色,观其所好则为现色。